搜索

您的关键词

本科教育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教育 >> 正文

汉语言文学(公费师范)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025年10月13日 19:26作者:浏览:

专业编号:0308

专业代码:050101

一、专业简介

汉语言文学(公费师范)专业于2021年开始招生,本专业一方面有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深厚底蕴:始建于1958年,1985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先后评为江西省首批本科品牌专业(1996)、江西省特色专业(2010)、江西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2)、江西省一流本科特色专业(2018)、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现已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另一方面又突出培养公费师范生这一明确目标:突出语文教育情怀培育、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语文教育专业发展规划等。

现有教师74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0人,博士38人,硕士生导师28人。教师中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4人,省金牌教授2人,省“双千计划”人选1人,省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省“新时代学生心中的好老师”1人,省“新时代赣鄱先锋”2人,江西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近5年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3项;获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优秀案例1项;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奖7项,其中基础教育教学特等奖1项;获江西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中国现代文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文学概论”“外国文学”等课程属于国家级或省级一流课程。

2023年,“赣南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获批校级研究平台。本专业形成了以语文教师教育研究为主体、以国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客家方言与文化、革命历史题材文艺研究为特色的科研氛围。教师主持省级以上各类课题11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10余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6项,国家语委项目6项,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大攻关项目1项;

教师在《新华文摘》《文学评论》《课程·教材·教法》等核心以上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获省级以上社会科学成果奖7项。构建了以师范化、技能化为导向,在多元化人才培养中突显师范特色的立体化育人体系。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赣南,服务江西,培养崇师德、精教学、善育人、能发展,拥有苏区精神,具有健全的人格与浓郁人文情怀,具备较高的语文素养、较强的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能力、较好的反思创新精神和自我发展能力,能够适应新时代高质量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需求,能够胜任中学语文教学、教研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基础教育骨干教师。

毕业生五年预期达成的目标为:

1.具有坚定的语文教育职业信念、崇高的师德情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热爱语文教育事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决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备较深厚的人文情怀与道德情操,心理健康,积极向上,成为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能够掌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知识体系、思想方法,理解语文与其他学科、社会实践的联系;

3.能够依据中学语文教学原理,针对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运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知识和现代技术手段独立进行教学设计,能够熟练驾驭课堂教学,能上示范课,能够对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进行教学评价;

4.具备德育为先理念,熟悉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与中学德育原理方法,能运用班级管理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较好地开展班主任工作,能把浓郁的人文情怀融入育人工作中,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将学生养成教育、品格塑造与语文课程学习相结合,积极参与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进行学生理想、心理和学业指导,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5.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追踪国内外母语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具有对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持续深入的反思能力,能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形成一定的研究成果;

6.具备良好的终身学习、自我发展能力和未来教育视野,具备适应不同教育模式的能力,善于沟通协作,发挥教研共同体的作用,能够共同开展中学语文教研活动、合作进行课题研究。

三、毕业要求

1.师德规范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高度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正确的教育观、语文教学观,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语文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正确的教师观,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具有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人格,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3.学科素养

掌握语文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能力,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了解语文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对“学习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一定了解。努力形成一两项体现个人特色的语文学科素养或技能。

4.教学能力

在教育实践中,熟悉中学语文教学前沿动态,能够依据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科认知特点,运用语文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具备包括教学备课、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在内的教学基本技能,能有初步的教学观摩评价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讨能力。

5.班级指导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掌握班集体建设与管理的策略和技能,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辅导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6.综合育人

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语文学科在育人活动中的价值,掌握育人的途径与方法,能够有机结合语文学科教学开展育人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能够参与适合学生成长的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7.学会反思

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的意识;了解国内外语文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能够正确分析自我,制定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反思意识,掌握反思的方法和技能,能评析自己参与的语文实践活动,能自我诊断,自我改进;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语文教育教学问题。

8.沟通合作

理解语文学习共同体的特点和作用,在语文教育教学和教研中表现出团队协作精神;掌握团队协作学习知识和技能,参加小组学习、社团活动、网络分享等协作学习活动;具有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能够与师生、家长及社区进行有效沟通。

四、主干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

五、主要课程

学位课程:古代汉语Ⅰ、古代汉语Ⅱ、外国文学Ⅰ、外国文学Ⅱ、文学概论Ⅰ、文学概论Ⅱ、现代汉语Ⅰ、写作Ⅰ、写作Ⅱ、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言学概论、中国当代文学Ⅰ、中国当代文学Ⅱ、中国古代文学Ⅰ、中国古代文学Ⅱ、中国古代文学Ⅲ、中国古代文学Ⅳ、中国现代文学Ⅰ、中国现代文学Ⅱ、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研讨

应用型课程:

六、学制及修业年限

学制:4年

修业年限:3~6年

七、毕业学分与学位授予

本专业须修满培养方案规定160学分方可毕业,符合赣南师范大学全日制本科生学士学位授予条件,可授予文学学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