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日 19:25作者:浏览:次
专业编号:0309
专业代码:050101
一、专业简介
汉语言文学专业始建于1958年,1985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先后评为江西省首批本科品牌专业(1996)、江西省特色专业(2010)、江西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2)、江西 省一流本科特色专业(2018)、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
现有教师74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0人,博士38人,硕士生导师28人,高级职称人数占专任教师的54.05%。教师中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4人,省金牌教授2人,省“双千计划”人选1人,省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省“新时代学生心中的好老师”1人,省“新时代赣鄱先锋”2人,江西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1个。
近5年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获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优秀案例1项;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奖7项,其中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获江西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中国现代文学、大学语文)、江西省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学语文、中国文学批评史)、省级育人共享计划课程2门(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学语文)。
近年来,依托一个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两个省级研究基地,形成了以国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客家方言与文化、革命历史题材文艺研究为主的科研特色。教师主持省级以上各类课题11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10余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6项,国家语委项目6项,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大攻关项目1项;在《新华文摘》《文学评论》等核心以上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获省级以上社会科学成果奖7项。构建了以综合化、专业化、技能化为导向的立体化育人体系。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依托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点,立足赣南,服务江西,面向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面向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苏区精神与深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文化自信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全面的人文学术素养、宽广的国际视野,具备较为突出的文艺鉴赏能力、理论思维能力、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文化创意能力,勇于反思与创新,善于沟通与合作,具有健康的身心和全面的修养,具有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自觉意识的高级复合型中文人才。本专业毕业生能够在党政机关、教育科研部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新媒体机构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宣传、采编及管理工作,也有从事学术研究的初步能力,能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
毕业生五年预期达成的目标为:
1.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与职业素养,包括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够适应语言文学相关职业的要求并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
2.能够熟练运用汉语,包括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能够进行高水平的语言表达和交流。具备扎实的文学理论基础,能够理解和分析各类文学作品。
3.能够运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把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知识体系、思想方法与其他学科、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形成跨科学的综合运用能力;
4.具备批评性思维,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提出独到的见解。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能够进行新闻写作、文秘写作、创意写作等各类写作,并能达到较高的水准。
5.具备有效获取和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能够利用各种资源获取相关资料,并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归纳。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并能够顺利进行跨文化比较和交流。
6.具备良好的终身学习、自我成长的能力,有不断学习和适应信息、科技技术高速发展的能力。
三、毕业要求
1.品德素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程,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和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拥有坚韧的意志和自律能力,具备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管理意识,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应对压力的能力,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能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专业素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数字素养,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同时应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够客观分析文学作品并运用文学研究方法进行深入探讨。此外,拥有跨学科知识,能将文学与历史、哲学等学科相结合,拓展视野。具备创新精神,积极探索新观点、新方法。
3.数字化素养熟练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文献检索、资料整理和学术交流。能够通过各类学术数据库、在线图书馆和文献资源,快速获取所需的文献和信息,能够积极参与文学数字化建设和文化创意产业,运用现代技术推动文学作品的数字化、多媒体化和全球化传播。
4.实践素养能够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深入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亲身体验和感受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时代氛围和人文精神,从而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积极参与文学实践活动,如文学创作、编辑出版、文学评论与文化创意等,通过实际操作提升自己的文学审美和创意表达能力。
5.职业素养具备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基本知识和理论、全面的人文学术素养、宽广的国际视野,具备较为突出的文艺鉴赏能力、理论思维能力、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文化创意能力,勇于反思与创新,善于沟通合作,具有健康的身心和全面的修养,具有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自觉意识的高级复合型中文人才。
6.跨文化交流素养具备对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敏感性和理解力,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可以有效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跨文化沟通技巧,能够灵活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符号,化解文化差异带来的交流障碍,促进双方的理解和沟通。
7.团队合作素养具备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能够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贡献,愿意倾听和接受他人的建议,并能够主动承担责任,为团队的目标和任务共同努力。还需要具备有效的领导和组织能力,可以担任领导者或组织者的角色,协调团队成员的工作和资源,制定合理的计划和策略,推动团队任务的顺利完成。8.终身学习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的意识,能够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能够正确分析自我,制定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反思意识,掌握反思的方法和技能,能评析自己参与的各类文化实践活动,能自我诊断,自我改进;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主干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
五、主要课程
学位课程:创意写作、古代汉语Ⅰ、古代汉语Ⅱ、外国文学Ⅰ、外国文学Ⅱ、文学概论Ⅰ、文学概论Ⅱ、现代汉语Ⅰ、现代汉语Ⅱ、应用写作学、语言学概论、中国当代文学Ⅰ、中国当代文学Ⅱ、中国古代文学Ⅰ、中国古代文学Ⅱ、中国古代文学Ⅲ、中国古代文学Ⅳ、中国现代文学Ⅰ、中国现代文学Ⅱ
应用型课程:应用写作学
六、学制及修业年限
学制:4年
修业年限:3~6年
七、毕业学分与学位授予
本专业须修满培养方案规定152学分方可毕业,符合赣南师范大学全日制本科生学士学位授予条件,可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下一篇:广播电视编导本科人才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