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创建于1958年,其始为文史科。1960年更名为中文系,1985年9月开始招收培养本科生,2003年 6月更名为中文与新闻传播系,2006年4月更名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7年9月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2011年6月分设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2025年6月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2800余人。
学院办学层次较高,学科专业实力较强。现有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戏剧与影视)三个学术学位硕士点,有国际中文教育、学科教学(语文)、戏剧与影视、戏曲与曲艺(戏曲编剧)四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有汉语言文学(含公费师范、师范、非师范)、汉语国际教育(师范)、数字人文、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六个本科专业。依托学校现代产业学院,开设了汉语言文学(非师范)、新闻学(体育传媒)两个专升本专业。学院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江西省一流本科课程7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省级育人共享计划立项课程3门。2020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有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3个。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专业梯队结构合理。现有教职工11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91人,教授17人,博士60人,专业梯队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教师中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专家1人,江西省高校教学名师2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江西省“金牌教授”3人,江西省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3人,江西省“学生心中好老师”2人,江西省“赣鄱先锋”2人,江西省“最美辅导员”1人、“最美辅导员提名”1人。
学院教学成果丰硕,人才培养成效显著。近5年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获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优秀案例1项;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江西省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基础教育教学特等奖1项;获江西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大奖赛、“田家炳杯”“华文杯”全国师范生语文教学技能大赛、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国际中文教育案例大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夏青杯”朗诵大赛、全国大学生经济新闻作品大赛、中国梦·青年影像盛典、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赛事中,累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500余项。学院推普实践团连续多年获评全国大中专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受到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的表扬。学院建有传媒艺术实验中心(下辖演播室、播音训练室、摄影摄像实验室、非线编辑室、MD制作室、动画制作室、语音室、形体训练室、广播电视影像资料室、数字编辑实验室、CATV实验室等)、多模态语言实验室、国际中文教育实训室、书法实训室等,设施齐全、条件优良。实验室总面积25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达1600余万元。
学院学术氛围浓厚,科学研究特色鲜明。学院拥有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国家级平台1个,拥有江西省王阳明研究中心、江西省中国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研究中心、江西省文艺学会易堂九子研究专业委员会等省级科研平台,拥有国学研究院、语文教育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所、社会主义发展传播学等校级科研平台。近年来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年度项目20余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6项,国家语委项目8项,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大攻关项目1项,其他省级以上各类课题110余项;发表权威期刊论文1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获省级以上社会科学成果奖10项,其中省社科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在红色文化、客家方言、语文教育、戏剧影视、数字传媒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研究特色。
学院重视开放办学,合作服务不断深化。学院依托国家、省级、校级等教学科研平台,积极为地方基础教育、新闻传播、文化振兴发展服务,近年来累计获得各类横向项目经费800余万元。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办学与交流,建有塞拉利昂大学孔子学院,与韩国大田大学、泰国廊开府、色军府中教委、泰国曼颂德•昭帕亚皇家师范大学、华侨崇圣大学、东亚大学、乌克兰卢甘斯克达拉斯——舍甫琴科国立师范大学等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已培养各类留学生100余名。与浙江横店影视城、赣州市融媒体中心、广东南雄市融媒体中心、广东新丰县融媒体中心等媒体和企业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传播学院,河北沧州师范学院、湖南长沙学院等单位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目前,全院上下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学校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部署要求,坚守“立足赣南、服务江西、辐射周边、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办学定位,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和赣师人特有的“精气神”,深入实施“学术立校、特色发展、开放合作”三大战略,全面推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高水平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