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日 19:34作者:浏览:次
专业编号:0310
专业代码:050110T
一、专业简介
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作为新文科建设的前沿阵地,是一门扎根人文学科根基、彰显人文精神内核,深度融合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新兴交叉学科。它以数字技术为笔,人文思想为墨,在数字与人文的交汇点上,勾勒出学科创新发展的全新图景。本专业依托数字人文学科体系,聚焦数字方法与人文活动的跨界融合领域,系统探究两者协同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实践路径,致力于以数字化手段推动人文科学的创新发展。本专业归属于中国语言文学类,创建于2025年,拥有专任教师22人,其中80%以上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多位教师为双师型教师。本专业获批国家、省级各类课题多项,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著作、教材多部。本专业精准把握“数字创意”时代脉搏,以多元思维模式与前沿研究方法为驱动,深度整合数字技术应用与创意写作能力,搭建起数字素养与人文素养融通互促的桥梁,主动回应数字时代对人文再造的迫切需求。在人才培养上,本专业致力于塑造“通人文、懂技术、善创意、能落地”的特色新文科人才。通过系统课程学习,学生既能深耕文学、哲学、历史等人文领域,构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深刻的文本解读能力;又能熟练掌握数据可视化、语料分析、数字媒体运营等前沿数字技术,具备将人文创意转化为实际数字人文产品的能力,以及胜任数字时代各类人文产品经理岗位的核心能力;学生可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数字内容生产与运营、文化创意产品研发等多元领域发挥专业价值,成为推动文化创新与数字产业发展的必需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通人文、懂技术、善创意、能落地”为基本原则,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特色新文科人才,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文化底蕴与深刻的文本解读能力,又能熟练掌握数据可视化、语料分析、数字媒体运营等前沿数字技术,具备将人文创意转化为实际数字人文产品的能力,以及具备数字时代各类人文产品经理岗位核心能力的创造性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五年后的预期目标:
1.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
展现出高尚、成熟和坚定的道德品质;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人文精神;应对人类文化遗产有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能够在技术发展和文化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保护、传播和创新文化遗产做出积极贡献;同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展现出对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尊重和理解。
2.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在专业基础方面,深化对人文学科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能够将数字人文的理论与技术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展现出跨学科的研究能力;在技术能力方面,能够综合各种专业技能和相关资源,能够完成复杂的数字人文产品设计与项目管理。
3.具有出色的沟通能力
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与出色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与不同学科背景与文化背景的团队成员有效沟通和协作,共同推进数字人文相关项目变现;能够在团队中发挥引导作用,展现出项目管理和协调的产品经理领导力,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潜力,促进团队的创新和协作。
4.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
具备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能力,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新的技术和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学术和职业环境;在对外交流方面,能够积极与国内外学界、业界交流和合作,能够利用数字媒体和社交平台,扩大自己的专业领域和产品影响力,为进一步发展或研究创造更多机会。
三、毕业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熟练掌握数字人文专业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思维能力,受到理论研究、人文修养和数字技术等方面的系统训练,具有科学研究、教学和实践等方面的创造性应用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1.品德修养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信念,遵守数字时代的版权法规与知识产权。
2.人文情怀
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事业,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审美能力,对人文学科有深刻的理解和热爱,能够从人文的角度审视技术发展对文化的影响,能够学习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能够理解不同文化、不同学科背景下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3.学科素养
掌握数字人文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人文学科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能力;掌握数字学科的知识体系、思想和方法,能够运用跨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释复杂的文化现象与文本,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知识。
4.技术能力
初步掌握自然语言处理方法,能够进行文本分析与综合,能将复杂的数据集转化为直观的图表;能够使用数字工具进行图像修复、增强和分析,音频和视频的编辑、剪辑和后期处理;能够了解机器学习算法,并熟练使用人工智能技术。
5.学习能力
具备强烈的自我驱动学习能力和反思能力,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进行自我诊断、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能够根据科技、传媒等领域的技术变革,主动学习更新自己的专业技能及观念,以适应未来的职业需求。
6.沟通能力
具备出色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能够在跨学科团队中有效交流思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在团队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掌握团队协作和团队管理的基本策略,学会互助合作、分享交流,和谐共进。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主干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
五、主要课程
学位课程:创意写作、人文精神导论、人文实验与统计、数据可视化、数字媒体运营、数字人文概论、数字人文研究方法、文学理论、语料分析、中国古代文学
应用型课程:产品研发与管理、作品修改与发表
六、学制及修业年限
学制:4年
修业年限:3~6年
七、毕业学分与学位授予
本专业须修满培养方案规定140学分方可毕业,符合赣南师范大学全日制本科生学士学位授予条件,可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下一篇:新闻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