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硕士生导师简介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教育 >> 硕士生导师简介 >> 正文

熊国荣

2025年09月21日 09:19作者:浏览:

熊国荣,生于1974年9月。暨南大学新闻学硕士,四川大学文艺与传媒专业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访问学者。现为赣南师范大学教授,赣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委员会副主任,赣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负责人,赣南师范大学“红色文化传播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认知传播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是新闻传播史论、电视剧批评。出版专著《中国电视剧创作方法的批评维度》,参编《中国早期电视剧史略》,在《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当代传播》《中国电视》《编辑之友》《新闻记者》等CSSCI和全国重要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完成一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电视剧创作方法的批评维度》(编号为11CC098),以及多项省部级课题。

一、主要学习和工作经历

1. 1993年 9月 1日至 1997年7月1日,在赣南师范学院读本科。

2. 2003年 9月 1日至 2006年6月30日,在暨南大学读研。

3. 2006年 9月 1日至 2009年6月30日,在四川大学读博。

二、论文论著

1、《网络哀悼中的身体维度探析——以微博账号@逝者如斯夫dead为例》,《新闻前哨》,2024年第3期,第一作者。

2、《个体化理论视域下虚拟网红的身体实践与情感连接——以Lil Miquela的传播实践为例》,《编辑之友》,2022年第9期。第一作者。

3、《自我认知之镜:<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传播学分析》,《新闻春秋》2021年第12期。第一作者,pp36-45

4、《数字媒介传播中身体的重要性》,《现代传播》2021年第11期,第一作者。

5、《面向当代大学生的红色文化传播策略探究》,《传播力研究》2021年第24期。第一作者,p29-30

6、《“四川观察”抖音号的成功之道》,《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1第13期,第一作者。P100-101

7、《<斗争>(苏区版)中列宁主义的传播内容研究》,《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第5期(9月),第一作者,p118-123

8、《新媒体时代学科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9月),p111-115,独著

9、《典型报道的世界考察》,《新闻研究导刊》2017年第5期(5月),独著

10、《电视剧批评话语中“真实性”观念的流变》,《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7年第2 期(4月),ISSN2095-3046,pp82-86,独著。

11、《“机器人记者”对新闻记者就业的冲击及应对》,《编辑之友》(cssci),2016年第11期,第一作者。P73-77,ISSBN1003-6687

12、《中共党报典型报道源考》,《现代传播》(cssci),2016年第10期,p67-71,独著。ISSN号为1009-7627,

13、《加快认知传播学科的理论建设——中国认知传播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综述》,《现代传播》(cssci),2015年第6期,独著。ISSN1009-7627,

14、《本土意识和责任意识:喜剧真人秀应有的文化追求》,《中国电视》(cssci),2014年第10期(10月),第二作者,ISSN1002-4751

15、《大V话语权的垄断现象研究》,《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10月),第一作者,pp82-84

16、《一部推进苏区报刊研究的力作:评陈信凌‎<江西苏区报刊研究>》,《新闻春秋》,独著,2013年第3期(9月)

17、《不能漠视电视剧的价值引领责任》,《中国电视》(cssci),2012年11期,独著,PP22-26,ISSN1002-4751,

18、《新时期以来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与批评》,《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独著,PP50-54

19、《电视剧批评话语中主旋律内涵的流变》,《现代传播》(cssci),2012年第1期,独著,PP77-79,ISSN1009-7627,

20、《版面安排及调整:从<红色中华>到延安<解放日报>》,《国际新闻界》(权威刊物),第34卷,2012年第1期,独著,PP96-100,ISSN1002-5685

21、《革命与传播:对中央苏区新闻传播史的考察》(主持人语),《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第32卷,2011年1月(第1期),独著,P25

22、《底线伦理还是境遇伦理:以“万峰开骂”事件为例》,《东南传播》,2011年第3期,独著,PP38-40

23、《主旋律电视剧崛起原因分析》,《中国电视》(cssci),2011年第5期,独著,PP48-51,ISSN1002-4751

24、《媒介环境学视角中的小说<手机>》,《东南传播》,2011年第4期,独著,P103-104

25、《列宁新闻思想与<红色中华>办报理念》,《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第32卷,2011年1月(第1期),第一作者,PP36-39

26、《<史记>与人物通讯写作》,《新闻与写作》(核心期刊),2010年9月(第9期),第一作者,ISSN1002-2295,PP81-83

27、《精神分析理论与电视剧批评》,《现代传播》(cssci),2010年6月(第

6期),独著,ISSN1009-7627,PP87-90

28、《鱼和熊掌如何兼得——省级卫视频道品牌化建设与电视剧竞争的关系研究》,《中国电视》(cssci来源期刊),2009年7月(第7期),独著,ISSN1002-4751,PP46-47

29、《1958-1980年中国电视剧理论研究的研究》,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ISSN1009-7627,PP21-24,独著

30、《1958-1980年中国电视剧理论研究的研究》,《现代传播》,(cssci),

2008年10月(第5期),独著,ISSN1002-7149,PP85-87

31、《理性追求,深度追问——2006年度中国电视批评得失盘点》,《中国广播 电视学刊》(cssci来源期刊)2007年1月(第1期),第一作者,PP18-19

32、《审视报纸的“设计对白”》,《新闻记者》(cssci来源期刊),2005年7月(第7期),独著,ISSN1006-3277,PP24-25

33、《打造强势的读者话语平台》,《新闻知识》(核心期刊),2005年3月(第3期),第一作者,ISSN1003-3629,PP14-16

34、《手机:最有资格成为第五媒体》,《新闻与写作》(核心期刊),2005年3月(第3期),第一作者,ISSN1002-2295,PP13-14

35、中国电视剧创作方法的批评维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独著)

三、主持科研项目

1、江西省“四个一批人才”项目:“身体-传播关系视角下互联网远程教育传播研究”,2022年12月—2024年8月,经费:0.5万元。

2、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身体-传播关系视角下互联网远程教育传播研究”,起止时间:2021年8月—2023年12月,经费1万元。

3、江西省“四个一批人才”项目——“初心”视野下中央苏区报刊创办理念与实践的源流研究,起止时间:2020年9月-2022年12月,经费:1万元。

4、主持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源流视野下《红色中华》报研究”(编号:18XW08),立项时间:2018年7月,结项时间:2021年12月。经费:1万元。

5、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课题“中央苏区红色文化传播的源流研究”(编号:15KF06),2015年8月立项,2017年12月结项,经费1.5万元。

6、主持“赣南师范大学红色文化传播研究协同创新团队”,2014.6-2016.6,顺利研究,经费15万元。

7、主持江西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共党报源流关系研究:从《红色中华》到延安《解放日报》”(编号:12XW04),2012年12月立项. 江西省社科规划办,2017年6月结项,经费0.5万元。

8、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电视剧创作方法的批评维度”(编号:11CC098)。2011年8月立项,2014年4月结项。起止时间:2011年12月——2014年4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到账经费12万。

9、主持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媒介环境学视角中的大学生电视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编号:09TW329),2009年12月立项,2012年6月结项。江西省教科规划办。到账经费0元。

10、主持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中国电视剧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观念批评史研究(1958-2008)”(编号:09TW206),2009年7月立项,2012年12月结项. 江西省社科规划办。到账经费0.4万元

11、主持“成都传媒集团报业研究与评估”,横向课题,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经费为3万元。(注:该课题由本人独立承担,已经顺利结题,计16万字)

12、参与“辽宁卫视节目评估和研究”, 横向课题,2006年9月至2007年9

月,经费为3万元。(注:该课题由本人博士导师欧阳宏生教授主持,本人作为主要参与者承担辽宁卫视早间新闻栏目《第一时间·资讯版》的研究,记5万字)

13、赣州市文化与广播电影电视局新闻阅评。

14、赣州市委宣传部新闻阅评。

四、奖项和荣誉

2009年12月,《1958-1980年中国电视剧理论研究的研究》获2007-2008年度江西高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颁奖单位是江西省教育厅。

五、联系方式

电话:15297725735

邮箱:0300070@gnnu.edu.cn

上一篇:董云龙

下一篇:龙鸿祥